天博综合体育app官网下载入口-哥哥是皇帝,大伯是光绪,奶奶是慈禧,他却非常低调地活到2015年
你的位置:天博综合体育app官网下载入口 > 新闻动态 > 哥哥是皇帝,大伯是光绪,奶奶是慈禧,他却非常低调地活到2015年
哥哥是皇帝,大伯是光绪,奶奶是慈禧,他却非常低调地活到2015年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3:05     点击次数:84

末代皇帝溥仪的故事广为人知,他三次登基又三次退位,这独特的经历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有趣话题。

经常和溥仪形影不离的“末代皇弟”溥杰,因为娶了个日本老婆,所以也经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,备受。

许多小学生都亲切地称他为金老师,其实这位老先生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四弟,名叫爱新觉罗·溥任。

尽管他有个当皇帝的哥哥,伯父还是光绪帝,就连他的姨外祖母也是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,但他并未因此倚仗权势。

溥任身为真正的皇室后裔,没有像两位哥哥那样,反而选择了一条低调的生活道路,默默无闻地生活,直到2015年才离世。

溥任身为王子,家世本就极为尊贵。但深入了解后,你会发现他的家族背景更是惊人,让人惊叹不已。

说起这一切,还得从他的祖父奕譞讲起。奕譞的经历和决策,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,一切都要追溯到他那里去寻找根源。

奕譞是道光皇帝的七子,同时也是咸丰皇帝的亲弟弟。他在皇室中排行老七,与咸丰帝是亲兄弟关系。

后来,他最重要的关系是妻子叶赫那拉·婉贞,因为她有一个特殊的身份——慈禧太后的亲妹妹,这层关系远超其他。

慈禧太后掌权时,奕譞凭借与她的关系,在清政府中手握重权,声名显赫,后来更被封为醇亲王,地位显赫一时。

载湉成为光绪皇帝后,奕譞迎来了人生的巅峰时刻,他感到无比荣耀和自豪。

他最后五年的时光,是在海军总署担任总理一职中度过的,全心全意投入到海军事务的管理与协调工作中。

载沣作为奕譞的第五个儿子,接过了醇亲王的爵位,并且他的人生轨迹几乎与父亲如出一辙。

载沣的大儿子溥仪当上了宣统皇帝,他自己则成了最后一任摄政王。此外,他还有第四个儿子,名叫爱新觉罗·溥任。

倘若没有辛亥革命的发生,清政府或许还能勉强维持其统治,继续拖延一段时间。

由于宣统帝溥仪无子,二哥溥杰的孩子有日本血统,三哥溥又早逝,因此溥任的长子成了下一任皇帝的最有可能人选。

照此发展,溥任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任醇亲王,并且有机会手握大权,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。

虽然这一切都只是假设,但可以明确的是,溥任曾有过一段看似无比光明和充满希望的前途。

辛亥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,而且对那个出过两位皇帝的家族影响巨大,这个家族三代中两度有皇帝诞生,地位显赫。

辛亥革命发生后,识大体的摄政王载沣,因性格温和、忠厚老实,便主动辞职,回到了家中,不再过问朝中事务。

他心平气和地告诉妻子:“一切都过去了,现在我可以安心回家,好好抱抱咱们的孩子了。”

自那之后,这位前摄政王再也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或不甘心的行为,始终保持着平和的态度。

他冷静地看着“张勋复辟”这场荒唐戏,众多贝子贝勒纷纷来找他,盼他带头出山,但他都坚决地拒绝了他们的请求。

载沣对政治斗争感到无比厌烦,心里也清楚“大清”迟早会灭亡,这一切都是无法改变的现实。

1925年1月,载沣在自己家里非常正式地迎接了孙中山先生,他们见面后紧紧握手,聊起了天,气氛十分融洽。

载沣直言不讳,他最担忧的是,一旦点头让宣统帝退位,恐怕会被那些清朝的老臣子们责怪,说是他亲手葬送了大清的百年基业。

孙中山高度评价他,说:“辛亥革命后,他主动放弃摄政王之位,这是极具爱国情怀且有深远政治眼光的举动。”

孙中山高度赞扬了他的政治决断力,称赞他在紧要关头总能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,而将家族利益置于一旁,这种精神十分难能可贵。

7岁那年,溥任还是个少年,他亲眼看到了父亲和孙中山站在一起,两人握着手交谈,这一幕让他印象深刻。

这对他的个性塑造及未来成长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让他在人生旅途中,性格与经历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

后来,溥仪不甘心丢掉权力,1932年在伪满洲国掌权,1934年更自称“满洲帝国皇帝”,但实际上他只是日本侵略者操控下的傀儡皇帝。

溥任和父亲载沣搬到了天津居住,他们置身事外,静静观察着周围世界的发展与变迁,不参与其中。

后来,载沣还是很担心溥仪和溥杰。于是,溥任陪着父亲以私人身份去了长春探望他们,这次探访纯粹出于家庭关心,与政治无关。

那时,父子俩亲眼目睹溥仪被日本人牢牢掌控,毫无“皇帝”的尊严可言,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与气派。

载沣私下对溥任讲:“给小日本当傀儡皇帝有啥好的?连五代时的石敬瑭都不如!”溥任听后,完全赞同他的看法。

但此时发生了件棘手的事,日本人和溥仪非常重视载沣、溥任父子的到访,并极力挽留他们,希望他们能留在长春。

这里简直危机四伏,宛若龙潭虎穴。因此,两人合计了一番,决定返回天津。

在溥任的协助下,载沣假装生病,整天躺在床上,连续几天都不吃不喝,看上去好像真的病得很严重一样。

其实,溥任每天都会偷偷拿饼干给父亲吃。他小心翼翼地,确保父亲能悄悄补充点食物,不让其他人知道。

对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而言,这无疑是场大挑战,既要保守秘密,又得足够机灵,绝不能露出丝毫马脚。

幸运的是,这个计划没被日本人和溥仪发现,父子俩顺利逃出长春,回到天津,摆脱了日本人的控制。

那时的溥任就已展现出沉稳机敏的特质,目光长远,没有被溥仪表面的虚权所迷惑,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判断力。

面对日本人和国民党的觊觎,醇亲王府父子决定保护家业,他们商量把空置的房间用来办学,这样一来,房子作为教育场所,就能避免被强行征收。

1947年,溥任主动站出来,组织创办了“竞业小学”。这所学校的建立,凝聚了他的心血与努力,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。

载沣担任董事长一职,溥任则是校长,他的妹妹也加入了教学团队。学校里的课桌椅,都是由王府里的旧物件改造而成,充满了历史韵味。

学校主要招收周边贫困家庭的孩子,而且很多学生都不用交学费,这在当时就像是现在的“义务教育”一样,普及且实惠。

起初,学校只有二十多名学生,后来逐渐扩大,有了六个年级,学生也增加到两百多人。溥任兄妹忙不过来,就聘请了几位老师来帮忙教学。

溥任用自己的名字金友之亲自给学生上课。他讲解得清晰明了,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进度,这一做法在当时备受称赞。

这所小学办得非常出色,各项活动都搞得红红火火,一直持续运营到新中国成立之时。

溥任回想起那段往事,心中感慨万千,真是说来话长,不知从何说起,各种滋味难以言表。

那时,父亲载沣病重到只能依靠轮椅行动,同时,大哥溥仪和二哥溥杰在战争结束后下落不明,生死未卜。

家里的大事小情都得我一个人料理,忙前忙后,而且还得忍受国民党驻军不断的打扰和骚扰,真是苦不堪言。

如果不保持冷静,怎么行呢?要是意志薄弱,随便行动,一旦选择有误,后果将十分严重,真的让人不敢想象!

溥任回想起那段经历,心里依然七上八下,直打哆嗦,那种恐惧感至今让他难以忘怀。

1949年1月30日,北平和平解放那天,全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,迎来了好消息:政府打算出资购买载沣的私人财产——醇亲王府。

1949年10月,溥任决定将王府出售给一所高级工业学校,随后带着全家搬到了东城魏家胡同的一个宽敞大院里居住。

尽管面临困境,他们仍坚持办学,只是把教学地点改到了家庙中,教育活动并未因此中断。

1957年,根据国家政策,溥任决定将竞业小学及其房产全部上缴国家,实现了学校的公有化转变。

他一直在西板桥小学和厂桥小学任教,直到1988年才正式退休,期间从未离开过这两所学校的教学岗位。

金老师在小小的讲台上教书四十余年,用粉笔书写了精彩人生,深受学生们的尊敬与喜爱。

回想起当小学老师的日子,溥任满心感慨:“那时,大家工资就四五十块,却没人喊苦,工作特有劲,每天都过得特别充实!”

但很多学生都不知道,他们尊敬的金老师在家族中其实有个响亮的称号——“任四爷”,是个颇有名望的人物。

大家都这么叫他,是街坊邻居和老北京人的习惯,他们觉得这样称呼,听起来特别亲切。

溥任住在一栋老旧宅子里,小院有两进,但因长时间没人修缮,门楼和院门都看起来既破又旧,显得非常简陋。

无论是穿着还是日常习惯,溥任都与周围的邻居没有什么不同,完全看不出有任何区别。

大家都觉得溥任是个朴实善良的人,从不把他当作有特殊身份的“皇族”看待,在邻里间,他就是一位普通的老好人。

溥任在日常生活中有两个很特别的习惯。

每次出门,我总得先去书店逛一圈,非得挑几本书买回去才甘心,不然总感觉这次出门少了点什么。

另外,他走路时总爱低着头,一旦看到路上的石头,就会立刻弯下腰捡起来,然后拿在手里反复把玩,仔细研究个不停。

邻居们打趣道:“四爷,您这是在锻炼腰部力量吗?”

有人疑惑地问:“四爷啥宝贝没见过,咋会对那些不起眼的破石头这么着迷呢?”

在溥任住的小院里,到处都摆着各种尺寸的普通石头,这些石头并不起眼,却随意地散落着,给院子增添了几分自然的气息。

书房里,就连清史古籍的缝隙间,也摆满了各种石头,溥任这个特别的爱好,多年来一直保留着,从未改变。

溥任一生娶过两位妻子,第一位是金瑜庭,出身显赫,是清朝末年内务府大臣世续的宝贝孙女。

他们一共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,但遗憾的是,在1971年,这位母亲因病离开了人世,留下了一家人无尽的悲伤。

四年时光匆匆流逝,溥任最终与天津知名收藏家张叔诚的女儿张茂滢喜结连理,她是光绪时期工部侍郎张翼的孙女,两人的婚姻成就了一段美好佳话。

老两口因为兴趣相投,有着说不完的话题,一起享受了二十多年温馨和睦的美好生活。

他多次强调:“别看我们出身皇族,但我们从不依赖祖先的余荫。全家都以此为荣!”

溥任家中珍藏着一幅祖父亲笔撰写的治家箴言,它被巧妙地镶嵌在祖母叶赫那拉·婉贞房间内的木框镜子里。

她总是让儿孙们指着文字,大声朗读并牢记在心,不断强调记忆的重要性。

这条治家格言读起来朗朗上口,就像是日常的小段子,而且它所传达的意思,和《红楼梦》中的《好了歌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
无论何时,溥任都能准确无误地背出那段内容,一字不漏,仿佛它已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中,随时都能清晰回忆起来。

钱财多,家产丰,后代却可能灾祸重。为何会这样呢?子孙钱多了胆壮,天大的事都不惧,直到家破人亡才肯停。

钱财少,家产小,后代儿孙胆子也变小。为啥会这样呢?因为钱不多嘛。他们懂得守护小产业,勤俭节约,日子也能安稳过。

《治家格言》通俗易懂,朗朗上口,更蕴含深意,引人深思。读来令人印象深刻,仿佛眼前一新,难以忘怀。

显然,从溥任的祖父奕譞开始,家族就秉持低调谨慎、不慕权贵的态度,他们为人谦逊,遇事总愿退让,事事小心,处处谨慎。

后代子孙必须自立,不能靠祖宗的光环行事。他们谨记不可仗财欺人,更不可无事生非,这已成为家族代代相传的规矩。

溥任家中珍藏着一面祖父奕譞传下来的木镜,这是奕譞在临终前一年,亲自动手用桦木雕琢而成的,意义非凡。

上面刻着他亲笔写的十四个字:“名为镜却无实用,我们应以它为鉴,自重自爱!”

溥任过着简朴的生活,他追求淡泊宁静,坚守真诚与质朴,甘愿清贫。这正是对家族格言和家训的实践,他还不断将这份精神与时代结合,传承下去。

溥任生活非常简朴,在小学教师的职位上默默耕耘了40多年,仅凭每月58元的工资,就支撑起了包括5个子女的整个家庭。

然而,在公益事业上,他表现得极为大方,经常慷慨解囊,乐善好施早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。

北京大学图书馆珍藏了上千册原版古籍,如《二十四史》殿本、《大清实录》等珍贵史料,还有《清会典》和《爱新觉罗宗谱》,让图书馆瞬间充满了浓厚的历史底蕴。

其中,还藏有更为珍贵的宝物,比如清朝各代帝王的肖像画、康熙帝亲自题字的古砚、咸丰帝的书法条幅,以及慈禧太后亲手书写的珍品等,均属世间罕见。

可以说,随便拿出一件物品放在拍卖会上,都有可能拍出高达几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的天价。

但溥任并未心动,他毅然决定将所有财物无偿献给国家,一分不留。

在生活中,溥任对皇家的过去总是三缄其口,就连多年的老同事也完全不知道他还有个“皇弟”的身份。

退休后,他爱上了读史书,特别喜欢钻研晚清历史,并经常有新发现和大家分享,收获颇丰。

溥任自幼受家庭熏陶,拜名师学习,深入钻研绘画与书法,在这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。

他不仅特别会鉴赏古玩字画,自己写的楷书和画的山水画也是一绝,技艺高超,令人赞叹。

所以,溥任的书法作品遍布多处,像什刹海边的会贤堂、京西的金顶妙峰山,还有天津望海寺的大悲院等地,都能欣赏到他的笔墨风采。

溥任浏览完毕,觉得记录既客观又详细,于是立刻爽快地题下了书名,并亲自、认真地盖上了自己的印章。

就连备受尊崇的古籍《古代圣贤教子篇》,出版方也特意邀请他为书名题字,这份荣誉足见他在书法界的地位。

他的书画作品曾在日本、韩国、香港以及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地多次展出,深受海外华侨的喜爱与追捧。

每次展览结束后,他都会把拍卖所得的全部款项捐出去,从不留一分钱给自己,这样的善举令人敬佩。

晚年时的溥任,通过拍卖自己的书画作品筹集资金,创立了“友之奖学金”,专门用来帮助那些就读于少数民族学校的贫困学生。

他多次捐款给京郊民族学校、灾区及青少年基金会,还创立了“救助失学少年基金会”,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教育兴国和关爱青少年的真挚情感。

溥任把家族的老规矩一代代传下去,他的五个孩子都认真遵循,各自活出了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。

同事们亲切又尊敬地叫他“金爷”,这个名字不仅拉近了彼此距离,还蕴含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,让人一听就印象深刻。

2015年4月10日,97岁的溥任静静地离开了人世。他的去世十分低调,没有引起太多,但这位长寿老人的一生,至此画上了句号。

溥任亲历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变迁,是爱新觉罗家族中说话最有分量的人,他对这段历史的见证极具权威性。

溥任一生既不平凡也不平庸,充满传奇色彩且十分精彩。他保持平和心态,为自己和家人赢得了平淡却安稳的生活。

他的一生,就像那不变的青山和反复红艳的夕阳,古今无数的风云变幻,最终都成了人们口中的轻松谈笑,这便是他最真实的写照。

贾英华讲述了末代“皇弟”的百年人生故事,这篇文章刊登在2015年第6期的《晚晴》杂志上,记录了这位历史人物传奇的一生。

《溥仪之弟溥任的普通生活》,作者张掮中,发表于2008年11月《名人传记》。文章讲述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任,过着平淡无奇的一生。

#地球嘴炮大会



相关资讯